美麗的台灣!春夏秋冬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2013新年快樂,台北煙火秀
1月6日( 日 )平溪子山,畝畝山,和尚尖,司公碗帽山 O行
集合時地:08:30圳口站,106縣道66.4K
交通:07:15木柵捷運站,搭1076公車,圳口站下車
2013年開始!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裡,所有的希望都能如願,所有的夢想都能實現,所有的期待都能出現,所有的付出都能兌現!一起勇闖千山路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發現台灣之美
透過台灣音樂劇女伶洪瑞襄的美聲,
空中攝影大師齊柏林將帶領我們飛越台灣,
共同領略福爾摩沙海岸之美, 期許國人注重環境保護,
共同珍惜這片讓我們引以傲的土地 ...
主唱:洪瑞襄
任流雲 流
流水 流
流沙 流
流者恆流
海 何所求
任鳥振翅
因為何有山而更高遠
任鳥鳴
即使天無際而空
也不竹編圍籬巨籠
任山幽 是山即幽
不在乎人工琴瑟蕭笛
任山更幽
只有幾隻鳥 幾聲鳴啼
任它去 隨他留
任流雲流
任流水流
任流沙流
任流者恆流
天地 何所求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司馬庫斯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海拔一千五百公尺高山上的司馬庫斯可能是台灣最深僻的原住民部落。這裡在一九七九年才開始有電力供應,對外道路更在一九九五年底才開通。在對外道路開通之前,居民只能花數小時以徒步方式越過河谷到達新光部落,再利用當地的道路和外界聯繫、取得民生物資。在發現神木以及道路開通之後,初步解決了居民行的問題,觀光客也開始湧向此地,今日的部落已和昔日大不相同。
司馬庫斯地名的由來,據部落耆老口述,是為了紀念一位名為 Mangus(馬庫斯)的祖先,Smangus(司馬庫斯)則是對於這位祖先的尊稱。
在日治時期和 Knazi 戰爭平息之後,司馬庫斯族人被強迫離開原居地,部份族人往北繞過 Kanan Noro(玉峰山)始遷徙至抬耀部落,後來並配合日人政策而集體遷往新樂村 Rahaw(拉號)部落、Slaq(鳥嘴)部落。
日本人退出台灣之後,原司馬庫斯居民開始遷回原居地,無人居住的司馬庫斯部落自此又開始建立起族人的家屋和農地。位於深山的司馬庫斯對外交通不便,生活較為艱苦,但能回到祖先所居住的地方,對於族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 1996 年林務局公布的排行,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巨木都位於司馬庫斯的巨木區。這兩棵司馬庫斯的巨木都屬於紅檜,第二名的巨木周長 20.5 公尺,第三名的巨木周長 19.7 公尺。司馬庫斯巨木的發現並不是偶然,而是族人尋找許久的結果。
1991 年司馬庫斯部落的曾振川鄰長等人到巴陵地區時,發現當地因巨木帶來的觀光業以及水蜜桃的種植而使生活大有改善。當天鄰長睡夢之際隱約聽到上帝指示在司馬庫斯也有巨木,之後鄰長想起先人所說往鴛鴦湖方向有紅水及大樹的事,於是在回到部落後發動本地居民前往尋找巨木,經過兩三個月的尋找才發現了壯觀的巨木區。部落透過各種管道對外宣傳,使巨木的存在為外界所知,少數遊客也前來一睹巨木的丰采。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法語片名:Himalaya - l'enfance d'un chef)是1999年法國導演艾瑞克·瓦利(Eric Valli)執導的、法國、尼泊爾、瑞士和英國四國合拍的一部劇情冒險片。
片中不僅真實地呈現了藏地高原人的生活方式及傳統風俗(如天葬等),法國音樂家布魯諾·庫列斯充滿藏地風情的配樂也為觀眾勾畫了一個神秘遼闊的喜馬拉雅藏地輪廓…
故事發生在喜馬拉雅山上的一個部落,位於尼泊爾西北方一個名叫dolpo的村莊。這個與世隔絕的山村中,每年最大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帶著犁牛背著自己村莊的鹽,長途拔涉橫越整個山峰,去另一個部落交換糧食。這趟路每年全村都由老酋長帶領,因為他是最有經驗的領隊。但是今年不同了,因為原本應該是老酋長的大兒子繼任酋長,並且帶領全村的人完成這趟旅程。可是他發生意外過世了,留下妻子、小孩和老酋長。而小兒子是個喇嘛,從來不過問家裏的事。這一次老酋長希望他可以回來幫忙。而村中另一個年輕人,聰明而又有活力,他想代替老酋長死去的兒子的位置,並且照顧他的遺孀。可是老酋長並不接納他,兩個人一直沒有辦法溝通。
又是一年一度的行旅,老酋長的經驗是要看見上天的指示,才能出發。年輕人不相信,並不同意老酋長的看法,便組合了村中幾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就先出發了。
在一路上,缺乏經驗的青年用自己的方式走,而晚了三天出發的老酋長一行人卻趕上了他們,有如神助一般,證明了老酋長的話是對的。此時的天空一片蔚藍,風和日麗,高原上壯麗的風景就像是仙境一般。老酋長卻在此時叫大家趕快離開,因為他知道馬上就有暴風雪來了。其他的隊員都加入老酋長的隊伍,年輕人固執得不肯相信,堅持要晚一些才動身。
果然就在大家離開之後,暴風雪來臨了,年輕人花好大的力氣才趕上隊伍,此時他才發現老酋長為了鼓勵隊伍前進,自己一個人殿後,可是他已經精疲力盡,身體狀況很差,還好年輕人及時趕上,救了老酋長一命。
經過了這一段充滿波折和歷練的行旅之後,老酋長看見年輕人身上有成為酋長的特質,年輕人也學習了老酋長的經驗和互相了解,就像在冥冥之中有上天的安排一樣,讓老酋長和年輕人這兩個固執的男人有了盡釋前嫌、互相了解的機會。這一切看在老酋長的小兒子的眼中,就像是一堂無價的人生之課,喇嘛回到寺院之中將這一趟行旅全部的過程畫在牆上,叫大家都記得這一次難得的成長旅程。
佛說:“要走最難的那條路”。
哪一條路其實又容易走些?不過是艱難更讓人收穫豐滿。絕境之下喚醒人性中最高貴的美,值得尊敬與景仰。
自然之勢,永遠超越我們的思想。一棵純粹的樹,只有接近,才能看的見葉脈的分佈,心中有才能做到心中無。
沒有任何一道從不洩密的預言,此時怎麼走過的艱難,都是印證彼時的愚妄;也沒有任何一種不會癒合的傷口,雪是怎樣把我的眼睛刺傷,陽光會拯救掙扎的心靈。
只有信仰才可以挽救山窮水盡的人生,如果一種愛能夠浮現海底紅塵,那必是,糾纏之後的放手,浮華背後的純真,自然怎麼讓我們流淚,就怎麼會讓我們微笑。信仰是什麼?是自己心中的明白.
自然沒有秘密,只有機緣,生也不說,死也不說。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優人神鼓-花蕊渡河
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舞蝶館」主題「花舞、蝶飛、綠生活」,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與音樂總監黃誌群將大自然的變幻多端融入創作中,以人類對大自然的禮讚,以擊鼓代替鳴炮,以舞蹈代表祭儀,觀眾在欣賞過程中,除了視覺上感受到演出者在山上劇場大自然環境下所鍛鍊出身、心、靈一體的肢體,更期望觀眾透過音樂的串連體會到表演藝術中生命和大自然之間相連結的精采演出。
優人神鼓-花蕊渡河 (上集)
優人神鼓-花蕊渡河 (下集)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走在台灣的脊樑上─馬拉邦山森林步道
從淋漓坪、東興村到馬拉邦山一帶都是泰雅族馬拉邦社原住民的居地,馬拉邦就是由該社頭目「莫那邦」之名音譯而來,也有人譯為「馬那邦」。馬拉邦山位於苗栗縣大湖鄉和泰安鄉交界處,為台灣北部的賞楓景點之一,海拔1407公尺,馬拉邦山森林步道全長3.3公里,只需步行1個多小時,即可登上一等三角點(45公里以內最高的山)視野遼闊的山頭,沿途還有抗日史蹟,以及中低海拔闊葉林景觀供遊客觀賞。
遊客至馬拉邦山健行以一日往返最為適宜,登山口附近由東興社區當地居民設立的「馬拉山觀光產業協會」及林管處建立完善的遊客服務機制,提供遊客中心、接駁等各項完善的服務項目,居民除了參與解說導覽,並熱心的向新竹林管處申請認養步道,定期進行環境整潔及步道暢通的維護工作,維護遊客安全。
步道上最大最老的樹是殼斗科的火燒柯,因為葉背有繡色毛,風吹時搖曳的景象,看起來像火燒過一樣,松鼠及飛鼠喜歡食其果實,樹上並有許多附生植物,例如拎壁龍、柚葉藤、山蘇花,以及土馬鬃等,也因此可看出類似熱帶雨林的情形;遊客來到馬拉邦山可見天然闊葉林、及樟科和殼斗科植物,多元的植物提供昆蟲、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讓馬拉山成為物種豐富的森林。
傳統的登頂步道登山口共有三個,包含東興線、珠湖線、天然湖,從不同登山口進入馬拉邦山會有不同的體驗,而無論哪一條路線皆有清楚的里程標示、解說牌等,導引遊客參訪並提供參考,步道設施大部分皆是用現場原有的材料製作,例如鑿石階梯、卵石階梯等,較少引用外來材料,然而往天然湖的地質因土壤較多,遊客使用頻率高,常常造成沖刷,林務局為了保護地被,故於較陡、易沖刷處建棧道設施,保護遊客安全。
100多年來,馬拉邦山的原住民與漢人、日本人衝突不斷,光緒年間,劉銘傳三度派兵攻打,都被原住民擊退;日據時期,因為日本的「理蕃政策」,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對原住民進行圍堵,西元1902年馬拉邦社戰役之後,日軍立碑悼念在此陣亡的忠勇軍警而設立「弔忠魂」,現已改名「馬拉邦山古戰場紀念碑」,悼念兩方的勇士;1911年日軍又派出4000多人發動「泰雅族北勢群討伐戰」,至今仍可在馬拉邦山南稜看見日軍留下的遺蹟,包含:戰壕、碉堡,以及砲彈碎片等,自泰雅族北勢群討伐戰後,泰雅族原住民被趕至深山地區,絕跡於馬拉邦山脈以西地區。
馬拉邦山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激烈的抗戰歷史及其遺蹟,遊客可經由熱心的當地居帶領解說,前往健行,讓身心靈皆獲得豐富的收穫。
監製:中國電視公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山始終是山----追尋水鹿的故事
山中王者台灣水鹿,是台灣地區鹿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物種;一頭壯碩的雄水鹿,體重可達200多公斤,但母鹿的體型就相對較為纖瘦、秀氣。水鹿的體型龐大,但仍可以快速且穩健的腳步,穿梭於高山森林及碎石坡上。
過去水鹿在台灣地區的分布,於海拔300公尺至3000公尺間均有紀錄,但由於人類活動及獵捕的影響,目前族群已大量減少,需至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才可能見其蹤影。
水鹿通常單獨活動,但偶爾也可見到2-3隻小群活動的景象。在高山,主要以玉山箭竹為食物來源,冬季也有觀察到攝食紅毛杜鵑及玉山杜鵑等其他植物的紀錄。水鹿為滿足其碩大體型每日所需消耗的熱量,一天之中需不斷地進行覓食,同時也花費冗長的時間反芻,以分解胃中的植物纖維。此外,水鹿也喜歡在高山湖泊處進行泥浴,打理自己的儀容整潔,並同時清除身上的寄生蟲,以保持身體健康。
除了大自然的風雪考驗著生存於高山荒野的水鹿外,獵人的盜獵與大量登山客的遊憩活動亦為水鹿的生存帶來壓力。取締盜獵、加強宣導無痕山林的遊憩方式,或許是人類在親近自然時,又能不帶給大自然過多壓力的最好方式。
本片製作耗時三年由長期記錄水鹿生態的劉思率領工作團隊在中央山脈海拔2700公尺以上區域,實地拍攝超過300天
發行/監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荒野保護協會
訂閱:
文章 (Atom)